我市上半年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
情况分析及三季度风险形势研判
1-6月,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14起、死亡14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与前三年平均值相比分别下降62.5%、56.7%。其中道路运输事故9起、死亡9人;制造业事故2起、死亡2人;商贸其他事故3起、死亡3人。高速公路发生事故10起、死亡7人、受伤5人,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未发生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事件。
一、上半年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情况
(一)安全生产方面
1.夏季事故起数呈现上升趋势。上半年事故起数总体下降,但进入夏季后,受高温潮湿天气等因素影响,事故起数呈上升趋势,6月份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起、死亡5人,占上半年安全生产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35.7%;6月份发生高速公路事故5起、死亡4人、受伤1人,占上半年高速公路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50%、57.1%,主要是因为疫情影响减弱,生产恢复,车流激增。
2.事故发生领域相对集中。从事故所属行业分类来看,交通运输行业相对较多,共10起、死亡10人,分别占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71.4%;从事故类型来看,大部分集中在道路运输和高处坠落事故,共发生12起、死亡12人,分别占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85.7%;从道路运输事故涉事车辆性质上看,涉及“十二类”营运车辆道路运输事故多由货车引发,共计7起、死亡7人,分别占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77.7%;从事故发生对象来看,多与非机动车相撞,共发生事故5起、死亡5人,分别占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55.5%。
3.区域安全风险防控水平不平衡。上半年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均发生事故3起、死亡3人,长兴县、安吉县均发生事故2起、死亡2人,南太湖新区发生事故1起、死亡1人。从事故类型看,9起道路交通事故中有7起发生在吴兴区、德清县、安吉县三地,占全市各类事故总量的50%;非道路交通事故集中在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南太湖新区四地。
4.事故潜在风险频显。因企业主体安全管理力量不足、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基础设施配备及检修不到位、监管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致使事故发生的潜在风险不断加大。如1月长兴县堍引桥因年久失修外加常年雨水渗入出现边坡坍塌;6月南浔区湖浔大道工作人员未接受安全教育上岗操作,致使坠井事故发生。
(二)自然灾害方面
上半年,森林火灾、地质灾害总体平稳,未发生森林火灾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事件。
1.汛期降雨比往年偏少。1-6月降水量同比往年增多,但汛期降水量较往年同比减少,梅雨季节期间降雨量仅74毫米,不到往年的30%。
2.森林火情时有发生。上半年全市受持续旱情、农事用火等影响,共接到各类森林火情20起,均及时处置到位,未出现成灾情况。
二、三季度风险形势研判
(一)安全生产方面
三季度是安全生产旺季,呈现满负荷生产,检维修、有限作业、登高、动火等高危作业随之增多。同时受高温、强降雨、台风等影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概率增大。从近三年统计数据看,三季度事故起数分别占到每年事故总量的29.1%、36.3%、27.7%,明显高于季度平均值。
1.从经济社会发展看,三季度安全形势复杂严峻。一是稳企业稳增长措施带来影响较大。当前,全市正在积极落实“稳企业稳增长” 措施,大量重点工程集中开工、促消费措施集中落实,部分企业加班加点、物流运输明显反弹、建筑施工项目激增,导致部分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明显增加。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带来冲击。由于国际复杂局势导致生产原料涨价明显,市场消费萎缩导致终端产品价格疲软,部分企业利润空间变小、经营困难,存在安全管理投入不足、隐患治理不及时等风险。
2.从行业领域看,部分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突出。一是危险化学品风险等级提升。三季度高温、高湿天气容易导致部分危化品分解、气化,引发泄漏、着火和爆炸事故;员工容易疲劳大意,现场作业中“三违”现象抬头。如2019年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南煤气集团义马气化厂“7·19”重大爆炸事故、2015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等特重大事故都发生在三季度。二是道路交通负荷明显增大。随着周边地区疫情影响减弱,安全生产逐步恢复正常,暑期旅游市场旺盛,人流车流逐渐增大,“两客一危”事故发生概率将随之增加。运输车辆与非机动车碰撞事故持续呈易发频发态势,入夏后夜间高速公路疲劳驾驶明显增多,6月份连续发生3起与疲劳驾驶有关的交通亡人事故。三是建设事故多发易发。受暴雨、台风等复杂气象因素和高温环境影响,发生高处坠落、触电、机械打击、坍塌等事故风险加大,特别是窨井作业、雨污分流等市政工程施工易引发中毒窒息事故。建筑施工领域近 5 年三季度发生事故占全年总量的 29.2%,均高于季度平均值。四是消防安全进入“迎峰度夏”关键期。夏季用电不规范,超负荷用电现象增多,电器火灾风险加大。毛纺、竹木家具生产企业、长租公寓、商场、医院、养老院、酒店等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防控形势趋于严峻,需密切关注电瓶车充电、高层建筑火灾风险。五是旅游安全风险呈多元态势。暑期旅游景区游客增多,游乐设施使用频次增加,水上游乐设施启用,客运索道、玻璃栈道、露营营地、野生动物观赏展演、高空滑翔等新业态带来的新风险不容忽视。
3.从地区看,各地安全防范压力较大。一是吴兴区、安吉县新兴业态项目监管难度加大。近年来这两个区县的旅游发展迅速,“新、奇、特、险”的新业态项目不断显现,需在新业态项目的准入审查、建成验收、运营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强多部门全过程联合监管。二是南浔区粉尘涉爆类问题易发。该区是“中国实木地板之都”,共有木业企业500余家,其中涉及粉尘涉爆企业385家,是粉尘涉爆类问题隐患的重灾区、易发地,需积极探索涉爆粉尘企业数字化监管手段,推动涉爆粉尘企业安全风险物联感知智能化管控系统提质扩面。三是德清县危化品风险较高。该县是省级危化品重点县,需对照化工园区“一园一策”整改方案逐项落实,全面消除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化工园区。四是长兴县高速道路安全风险较大。该县地处三省交界,有4条高速过境,单就杭宁高速为例,平均每月单向过境危化品运输车辆1260车次,高速省际卡点日均入境车辆就达7.5万辆,需紧盯“两客一危一货”等重点车辆潜在安全风险。五是南太湖新区建设领域风险加大。该区建设施工项目众多,监管难度大,需重点关注“边审批、边设计、边施工”以及违规挂靠资质、分包转包等现象。
(二)自然灾害方面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三季度全市大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常年略偏少,气温总体略偏高,盛夏有较明显的阶段性高温热浪,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强对流天气和局地强降水天气较频繁,暴雨和短时强降水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1.森林火险仍需加强防范。今年全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少,高温天气偏多,且降水过程时空分布不均,易出现阶段性干旱少雨天气,森林火险等级高,气候条件不利。
2.地质灾害总体风险较高。每年“七下八上”是防汛防台的关键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大。德清、安吉西南部、长兴南部、吴兴西部等地质灾害易发区需重点关注强对流、短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风险,需加强对切坡建房和修路形成的边坡、山区沟口居民点等地段的防护。
3.洪涝灾害风险较大。阶段性集中降雨和短时强降雨容易造成局部地区出现洪涝和内涝。根据历史数据统计,三季度我市东沼溪、西沼溪以及太湖流域水系均发生过超警戒以上洪水,其中西沼溪安吉梅溪、长兴和平段风险较大。
三、下一步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压实各方安全生产责任。以国务院安全生产“15条重要举措”、省“25条实施意见”为遵循,进一步压实属地、部门、企业“三个必须”责任,强化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的自我管理能力,统筹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和“除险保安”专项整治,进一步发挥“重大安全生产问题清单”常态化运作机制作用,深化安全生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决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切实减少一般事故。
(二)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除险保安”攻坚行动。危化领域:扎实开展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承包商作业安全、危化品储运安全 3 项专项整治。交通领域:针对夏季高温特点,加强危化品运输安全监管,强化车辆挂靠、路面安全等问题整治。建设领域:深入开展经营性自建房“百日行动”和城镇燃气安全“百日攻坚”行动。消防领域:开展生产、经营、租住村(居)民自建房以及文旅、商贸、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重大火灾风险综合治理,坚决遏制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工贸领域:全面推进有限空间整治攻坚,加快推进有限空间 6 项管控措施落实落地;加强高温天气防范工作,特别是员工防中暑、防窒息、防坠落等。旅游领域:对风险较大的旅游项目、设施设备,特别是新业态项目和设施进行全面检查,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三)切实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森林火险方面:完善林火监测预警机制,实现全天候、全市域监测,及时发布高火险信息和禁火令,同时强化日常巡护,定期开展森林防火设备设施检查,确保防灭火设备在发生火情时拿得出、用得上。地质灾害方面:综合运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加强对山洪灾害防御村落、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的隐患动态排查整改,严格按照667个地质灾害“一点一方案”和462个小流域山洪重点村落“一村一预案”做好各项措施准备。洪涝灾害方面:加强台风监测预警和研判分析,全面开展“五停”“五断”应对研究和“叫应”机制。聚焦流域性洪水决口、泥石流、塌方等复杂场景,突出“实战、实打、实练”,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物资储备和调拨体系,健全防汛指挥和调度快速响应机制。
(四)加强值班值守,规范信息报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规范值班值守的工作标准,严格执行信息报送规定和程序,对生产安全事故和其他突发事件,迅即核实情况,严格时限要求,及时汇总报送。一旦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最大限度争取抢险救援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附件: 1.2022年1-6月各行业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表
2.2022年1-6月各区县生产安全事故统计
(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