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的食用菌大棚里,许万昌正为前来学习的几位冠县菇农答疑解惑:“发菌慢是因为木糖醇渣存放得时间太长了;平菇还有一种常见病叫黄斑病,可进行药物防治……”
作为齐鲁乡村之星、高级农艺师的许万昌,是当地有名气的“蘑菇大王”。60岁的他种了42年蘑菇,带动周边十几个县市的群众种植蘑菇致富,而菇农们遇见难题,也喜欢找他解决。
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许万昌一边当老师答疑解惑,一边当学生钻研业务——论文是他独特的学习方式。就在刚刚,他在《农业科技通讯》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羊肚菌的学术论文。这是他从2001年至今发表的第8篇论文。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许万昌为何钟情于写论文?很多人不理解。1981年,19岁的许万昌去上海、福建等地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后,回村建棚种植平菇。他将成本控制在300元左右,收获6000斤蘑菇,获利1500元。而按当时物价,一头牛也不过1500元。
“许万昌发财了”的消息瞬间长了翅膀,在周边村传开了。当年便有十几户村民,跟着许万昌种起了蘑菇。
蘑菇如何种得好?许万昌向记者透露经验:关键需要不断学习。他从年轻时就喜欢看《食用菌》《食药用菌》《中国食用菌》等农业期刊,学习先进技术,并应用于实践。
在感激论文的同时,许万昌也想分享经验:“一是分享我的养菇技术,二是帮助别人。”
2001年,他总结了自己20年栽培平菇的经验,在《食用菌》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生料袋栽平菇高产高效技术》。这篇文章,被素不相识的闫寺街道菇农李孟江看到了。李孟江告诉记者:“许老师有真正的实践经验,他的文章我们都看了,非常有用。”
以前种蘑菇主要以棉籽壳作为主料,但随着棉花种植户的减少,棉籽壳的价格一飞冲天。“能不能寻找一种替代品?”这个想法引领着许万昌俯下身子,展开探索。
不同原料、不同配方、不同种植方式,许万昌轮番尝试。他发现,玉米芯可以较好替代棉籽壳,成本也从每斤1.2元降至0.6元。于是,论文《无棉籽壳基质配方高效栽培平菇的方式及其利弊》应运而生。
近几年,当地掀起一波羊肚菌“种植热”,但有些菇农种植后却没有赚到钱。许万昌认为应有一篇文章对菇农进行适当引导。于是,《正确认识、科学引导,促进聊城市羊肚菌产业的健康发展》诞生了。
富有实战经验的许万昌写出的论文不一样,菇农们看得懂,喜欢看,照着做,甚至大专家也认可。看了论文,山东省食用菌体系首席科学家万鲁长研究员点赞:“非常佩服、敬重许万昌对食用菌产业的热爱,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许万昌又拓展了自己的阵地,经常在短视频平台发一些视频、文章,分享、传授自己的种菇养菇经验和技术。在周边乡村,他的粉丝众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在农业领域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需要更多“许万昌”站出来,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
党的二十大之后,许万昌有了新打算:“我正研究怎么进一步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完善栽培方式。只要还有研究成果,我就会继续写下去,让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帮助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3445652-23218-49-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