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搜集、生物量调查、植物种类差异的比较……近日,长兴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湖州师范学院微生态制剂与植物健康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媒介生物学与病原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酬飞教授,正带队进行湿地碳汇相关数据的采集。
“我们每个月都会来,主要是通过数据采集计算碳储量。”吴酬飞告诉记者。需要采集的数据很多,要对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内12个不同类型湿地的植物种类、大小、数量、生长变化等数据进行采集,还要对这些不同类型湿地的土壤进行有机碳含量测定等等。他说,他们一般会分成两个小分队,每队四五人,在这里忙上好几天。
去年5月,长兴与湖州师范学院创新校地合作模式,探索湿地固碳增汇调控机制,科学制订湿地碳汇功能最大化的生态管理方案。
近年来,仙山湖通过国家湿地公园的创建,累计投入3亿多元,在动植物资源保护、栖息地修复、湿地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社区关系协调、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使得仙山湖的山更青了、水更秀了、鸟更多了,被列为中德合作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示范点,每年吸引20万人次以上的游客前去休闲观光。
“此次校地合作开展试点研究,在探索湿地碳汇如何实现功能最大化的同时,也能让我们了解近年来湿地修复成果,后期可以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进行湿地修复。”长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市是浙江省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市之一,有4类8型,包含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多种湿地形态,总面积73.17万亩(不包括水稻田),被誉为长江三角洲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湿地。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今天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修复”。我市持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恢复水生植物群落。2017年以来,全市共恢复湿地植被面积5.13万亩,治理湿地面积约24.23万亩。同时,通过营造生态保护林和水源涵养林,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与种群恢复,联合农业、水利等部门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计划等,积极推进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华沙秋鸭、野鸭、苍鹭,甚至天鹅、黄嘴白鹭等不少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湖州的湿地上越冬,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新景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让人们透过湿地看见美丽湖州。
(来源:湖州晚报、长兴县局、森林资源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