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档案人的敬业精神
档案管理作为一种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作为整个社会代表的档案工作者以“留存社会记忆、保存人类档案文化遗产、传播与弘扬人类社会文化”的特殊职业为目标、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为指导,承担起档案的科学管理与提供利用这一使命。我们所选择的这个职业,构成了我们生活方式的主体,成为我们的生命活动。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与整个国家的事业联在一起,使我们在工作上具有自觉性;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一个职业,而且是一项事业。而更为重要的,在于我们的工作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对社会负有责任——档案的命运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水平与责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档案与档案工作的独特性,要求档案工作者具有对于档案与档案工作本身的敬意。有敬意才能敬业。
怎样才叫有敬业精神?“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说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付出努力, 都有可能取得成功,获得好的成绩,得到人们的赞赏和社会的认可。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工作,认认真真的履行职责,这便是敬业;能对自己的工作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提出更有效的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这更是敬业。
作为一名领导,纵观全局,高瞻远瞩,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以党的事业为己任,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向前,这是敬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昂然奋进,不断向前,更是敬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代需要有敬业精神的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为之共同努力。
敬业,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涵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着一份热爱、珍惜和敬重,不惜为之付出和奉献,从而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敬业意识强,体现了一种事业追求和思想境界,体现了一种勤恳态度和精神风貌,更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因此,敬业精神是超越物质利益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人们对自己所选择职业的高度认同和热爱,同时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持久动力。当我们牢牢把握住这种精神,我们就拥有了兢兢业业、忘我投入、精益求精和尽善尽美的工作态度与职业追求。
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档案工作者刘义权同志把平凡的档案工作做到了极致,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非凡的业绩:他忠于职守、持之以恒,高度负责、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忘我工作,这不正是档案工作者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与升华吗?刘义权同志正是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敬业的新篇章,铸就了敬业的新精神,成为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先进战士,成为全国档案战线的优秀楷模,成为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先锋。
毛泽东同志曾教导我们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那么,精神是什么?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成长经历告诉我们:“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质。精神能唤醒人的良知,同时,也能激发出人的潜能。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人与人相比也许并不多什么,只是一点精神;人与人相比也许并不少什么,也只是一点精神。但没有精神,一切皆无从谈起!敬业精神既是起点,也是目标,更是一日一日漫漫人生路中奋勇前进的动力。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成长经历还告诉我们:不论岗位多么平凡,不论工作多么普通,只要把本职工作当作崇高事业来追求,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在平凡的岗位创造出非凡的业绩,就能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尊重,从而实现人身的最大价值。
解放军优秀档案专家刘义权的事迹深深打动和震撼了我,他身上闪耀着如此多闪光的品格,诸如: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档案工作的那股子痴迷劲、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等等。然而,身为同行,最令我备受鼓舞和激励的还是他作为一名档案征集人员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常年奔波在外,期间的辛苦和快慰恐怕也只有他自己能深深体味。他把那么多时间都花在了征集路上,当然也因此为建设我军档案资源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首先是我们档案征集人员学习的楷模!
解放军档案馆李凤明在回忆与刘义权一起外出征集档案的那些日子时说:“1986年到1995年,老刘参加征集工作,一年平均下来,可能有大半年都在外面。有时候出差一次,可能连续四五十天。”也正因为此,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老刘跑了25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县市,对散落在各类机关单位、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包括民间的军队历史档案进行重点征集,共征集和接收了83万多份军事档案,被称为‘军档收集第一人’”。作为档案征集人员,学习刘义权不仅要学习他那种恨不得把宝贝都划拉到档案馆的劲头,更要像他那样无怨无悔地奔波在路上。如果不是他一次次出动请缨,不辞辛劳地奔赴外地,也不可能征集回那么多填补解放军档案馆空白的档案资料!民间是档案资源的蓄水池,民间档案很多,一些在官方文件中找不到的,在民间反而能找到。一如刘义权的感叹:还有多少珍贵的历史档案散存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收集、抢救档案的责任很重、时间紧迫啊!
作为档案征集人员,我们反观自身,是不是还在坐等上门?是不是还扑不下身子?是不是在得到了一些征集线索的情况下,还游移不定、瞻前顾后,以至最终错失了散存在社会上的珍贵档案?刘义权无疑是我们的榜样,那些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珍贵档案资料绝不会自动地跑到档案馆来,它需要我们档案征集人员义无反顾地走出去……套用一句常用的话:“我不是在征集,就是走在征集的路上。”因此,“总在路上”应当成为我们档案征集人员旗帜鲜明的一个座右铭。
档案工作是一项平凡的工作,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但又是一项守望辉煌、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工作。因此,我们要以刘义权同志为榜样,以刘义权同志为代表的先进档案工作者所铸就的敬业精神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献身档案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力求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的伟大进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进档案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无论何时何地,提高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都是人生的必修课。敬业精神,一种基本的道德修养,是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涵养的重要标准,就是指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地做好本职工作。
工作是高贵心灵的营养,工作是眼能看见的爱。梁启超先生曾说:“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那一种劳作呢?全看我们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些都是敬业乐业的精髓之所在。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愿我们每人都有一份实实在在的工作,都有一份实实在在的敬业精神。
邱红
2010年6月